第38章 朱棣,你不仅是韩信居然还是周公!——五千字!_历史直播:从千古一帝开始
笔趣阁 > 历史直播:从千古一帝开始 > 第38章 朱棣,你不仅是韩信居然还是周公!——五千字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8章 朱棣,你不仅是韩信居然还是周公!——五千字!

  感谢“苏士河的六六”“喜欢侏獴的韦德龙”“道友,贫道这厢有礼了”“至尊元神”“s杨先生”“银明君”“爱离11”“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”“(?_?)⊙ω⊙⊙ω”的打赏。

  祝各位小哥哥、小姐姐:

  山高有行路,水深有渡舟。

  和气作春妍,新年胜旧年。

  所求皆如愿,所行化坦途,

  多喜乐,长安宁。

  ————

  【第二支兵马由朱荣带领前往保定,会同保定孟善部队,在孟善带领之下向南安营扎寨,摆出一副要围攻定州的样子。】

  【第三支兵马则由朱棣率领剩下的士兵围攻西水寨。】

  【至于德州方向,朱棣压根看也不看一眼。】

  【盛庸何福大军目前是:蚯蚓上墙——腰杆子不硬。】

  【老太监上青楼——无能为力。】

  【房昭的山西明军目前是建制相对最为完全的一支部队,并且明初时期山西经济和人口是北方诸省第一。】

  【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山西一个省的实力可以吊打河北加河南。】

  【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:明洪武十三年全国总人口为五千九百八十七万多人,而山西竟达四百一十多万人。】

  PS:具体数字为全国总人口为人,山西人口人。

 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因为17年山西中考历史真题第3题中是这样写的。

  【熟悉明初的朋友一定知道,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从山西往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大移民,还留下了洪洞大槐树的传说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唐长安

  “玄龄(房玄龄名乔,字玄龄),前隋极盛之时天下户口几何?”李世民问道。

  “炀帝大业五年,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,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,此隋之极盛也。”

  “我朝若是加上民间隐户或有前隋一半以上之人口。”

  李世民感叹道:“若我朝有大明如此众多之人口,东至大海之滨,西至苦寒之地,皆是我大唐领土。”

  “太阳永远不会从大唐落下!”

  众臣皆是脑海里想着此番盛景,到时候就在长安刻块石碑:

  由此东南西北去长安数万里,皆是大唐。

  如此功业,岂不美哉!

  ————

  【杨文和德州军团直线距离约为三百七十八公里,但房昭和真定兵团距离只有七十六公里。】

  【房昭据险而守,燕军主力不来,就持续掠夺燕地人口、粮食,削弱朱棣后勤实力。】

  【燕军主力来,便据险而守为真定兵团争取时间,让其得以补充兵源、辎重。】

  【待真定兵团恢复元气,两相呼应便可对燕地人口、粮食进行持续性掠夺,压制朱棣的后勤补给实力。】

  【西水寨确实易守难攻,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。】

  【西水寨的唯一命门在其身后通往紫荆关的路。】

  【燕军主力对西水寨进行试探性进攻,随后不再进攻,只是单纯包围。】

  【而后朱棣大张旗鼓的带领亲卫及后来的三千营兵马向南开拔。】

  【并且明实录记载此战用了四面楚歌的战术:时围寨久,敌军多南人,天寒衣薄,会夜霜月,上令军中四面皆吴歌,敌军有潜下寨降者言,众闻歌声,皆堕泪思归,无固守之志,但为房昭等所制耳。】

  【韩信让人给项羽唱楚歌,朱棣让人给房昭唱吴歌。】

  【房昭应该感到荣幸。】

  【毕竟根据数学定理,四舍五入之法。】

  【朱棣等于韩信,那我房昭妥妥的西楚霸王项羽复生啊!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建文三年

  西水寨的房昭听到耳中只觉得讽刺,朱棣可能是韩信,但我绝对不可能是西楚霸王啊,我真的不行啊。

  耳边还充斥着诸将的劝谏之语。

  “将军投降吧,反正最后燕王也赢了。”

  “投降吧,将军,反正我们也打不过。”

  “早点投降还能混个好位置。”

  房昭满脸正气怒斥道。“身为军人岂能轻言投降,尔等未战先怯。”

  “当斩首以正军心。”

  余光看到身后护卫准备拔刀,刀口已出鞘,又放平语气说道。

  “但……!”身后护卫将刀缓缓放进刀鞘,但虎口仍然紧握住刀把。

  至于拔不拔刀?就得看房昭接下来的话了!

  “朝有奸臣,陛下被奸臣所困,燕王殿下听从太祖皇明祖训奉天靖难乃是正道。”

  “怎么能说是投降呢?”

  “侮辱我是小事,你们怎么能侮辱爱国忠君的燕王殿下呢?”

  “速速去找些荆条来!”

  “我被奸臣蒙蔽,竟然差点与燕王为敌,我要去向燕王殿下负荆请罪!”

  身后数名护卫虎口皆是松开刀把,连忙跪倒在地。

  “将军英明。”

  ————

  大秦

  项羽已经无力吐槽了,太抽象了,之前看见自己的埋身之地也就罢了。

  怎么四舍五入房昭就是我了?凭什么不能四舍五入朱棣是我?

  我就一定是失败的那个?

  老流氓,给我等着,历史上我败了,你看此次我不打的你满地找牙,我名字倒着写!

  刘季倒是和萧何等人商量起来,要不要去把韩信找到一起带去咸阳,这多少也算点功劳,自己活下来的几率更大一些。

  萧何一句话浇灭了他的幻想。

  “如果是汉朝皇帝刘邦,那对韩信还多少有点知遇之恩。”

  “你刘季去?”

  “你猜韩信知道将来被你杀了,你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?”

  “他是拔剑杀了你呢还是拔剑杀了你呢?”

  萧何没猜错,韩信正在前往咸阳的路上,他可以为始皇的功业奉献毕生所学,只求始皇能给他刺刘邦一剑的机会。

  一剑过后,恩怨两清,是死是活就看刘邦的命数了!

  咸阳的始皇心中莫名有种激动之感,仿佛有好事马上就要降临一般。

  ————

  【朱棣向南做出一副要死磕定州的架势,真定军团无可奈何,只得连夜发兵火速救援。】

  【去了,朱棣可能真是装样子而已。】

  【但你若是不去,朱棣可就真的要进攻定州了。】

  【然而:真定援军至,上夜率精骑五千趋还。】

  【朱棣遛狗一样,用一小块骨头把真定兵团引出来,连夜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人衔枚,马摘铃偷偷回到西水寨前线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建文元年

  吴杰不服气的咒骂。“你才是狗,你全家都是狗。”

  “汪汪汪!”

  ————

  【朱棣再次亲赴前线侦查,随后定下破敌策略。】

  【次日燕军照常进攻,房昭等人应该是没有探查到朱棣已经亲率主力回援。】

  【打不过朱棣就算了,我还打不过他手下将领?】

  【华英、郑琦率步兵骑兵共三万背靠峨嵋山列阵。】

  【峨嵋山不是峨眉山,没有山字旁。】

  【不过峨眉山倒是和朱元璋有特殊缘分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天幕第二次没有后人的面容,露出一张图片,上面是一块石碑,左侧为现代简体字,右侧为番邦蛮夷文字。

  虽然是现代简化字,但在天幕的能力影响之下众人皆是看懂了。

  哦,原来朱元璋有个和尚舅舅?

  朱元璋到底是男是女?怎么第一个是她,第二个是他?

  PS:图在作者有话说,或者早上八点点开评论可看。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应天府

  朝臣的头颅放的越来越低,只想自己突然晕倒然后被抬出大殿。

  一天天的,太折磨人了,先是皇后、太子、太孙早亡。

  后是燕王造反。

  现在还居然当着陛下的面提和尚,还说他有个和尚舅舅。

  你不怕死,我们怕啊!

  谁敢在陛下面前提光头、和尚之类的话语?

  ————

  【不过这个最早出自某些野史记录,至于峨眉山刻上去完全就是为了吸引旅游量。】

  【已经被很多人考证过是假的,因为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出生于公元1286年,元至正四年,公元1344年被饿死。】

  【但宝昙和尚,讳示应。出生于公元1334年,病逝于1392年。

  如果宝昙和尚是朱元璋舅舅,那朱元璋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在高龄之下居然还能做那些事,并且还生下一个儿子。

  不得不说是人类传奇。

  并且在明史记载的很清楚,扬王(朱元璋追封的)无子,生二女,长适季氏,次即太祖母。】

  【至于这个谣言的起因可能是因为宝昙和尚的母亲是朱氏,崇佛至深。】

  【朱元璋曾赐诗两首给他,并且洪武二十五年宝昙和尚于天界寺圆寂,世寿58岁,朝廷以国师礼安葬。朱元璋遣使喻祭,蜀王朱椿亦派人致祭。】

  【所以这个谣言的大概是这样的:宝昙和尚母亲是朱氏,因为古代存在嫁夫从姓。所以有可能他母亲姓朱或者嫁给了朱姓之人。】

  【既然是朱,那也别管到底和朱元璋有没有关系了,我们文人觉得肯定是有关系的。】

  【不然你给他写诗?】

  【还亲自祭奠?】

  【你儿子也派人祭奠?】

  【经我们文人综合考虑,做出如下决定:宝昙和尚就是朱元璋的舅舅了。】

  【虽然按逻辑来说,如果宝昙和尚母亲姓朱,那要么是朱元璋父亲一辈,要么是朱元璋祖父一辈,那他只能叫宝昙和尚表弟或者表伯父。】

  【如果宝昙和尚父亲姓朱,那朱元璋也只能叫堂弟或者堂伯父。】

  【舅舅到底是怎么理出来的,恕我没有理通这个逻辑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应天府

  朱元璋冷眼望向文官群体。

  “陛下,真和我们没关系啊!”

  “您知道的,我们胆子小啊。”

  “我们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该编排这些事啊!”

  “陛下明鉴啊。”

  文臣声音此起彼伏,皆是声泪俱下。

  后辈,你无聊不无聊,讲靖难就讲靖难,峨眉山和峨嵋山碍着你什么事了?

  你思维这么跳脱的吗?

  朱元璋懒得搭理他们,只觉得他们吵闹。

  七日前他以为后人说阿房宫是始皇为了心爱的女子阿房修建的,这谣言个已经够离谱了。

  没想到,天道好轮回,居然轮到咱头上了?

  天界寺打坐观看天幕的宝昙和尚在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

  陛下该不会迁怒于我吧?

  我要不要提前圆寂啊?

  按后辈纪年推算,1392年应是洪武二十五年,现在才洪武十三年。

  我还可以活十二年啊,后辈,我要是因你而死,到了西天佛祖面前,我一定参你一本。

  后辈,欺负信佛者,可是会下无间地狱的。

  且行且珍惜!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北京

  朱棣也是停下思索,暂停和大胖的感情交流。

  “老和尚,你母亲不姓朱吧?”

  “你也没有什么远房亲戚姓朱吧?”

  说的姚广孝险些佛心破裂,数息时间才调整过来,对着朱棣摇了摇头。

  朱棣放下心来,朕的野史已经够多了,朕可不想被编排和老和尚有什么亲戚关系。

  按我和老和尚做的这些事,若是论上亲戚,文人不得写个几百万字?

  又回过身子接着和大胖论起道来。

  “老大啊。咱也觉得你当初说的对,国库空虚、当与民更始,打仗的事情缓一缓,等你和瞻基打也是一样的。”

  朱高炽坚决反对:“不行,必须打。”

  朱棣同样坚决:“没钱啊,太子爷。”

  朱高炽:“这次要打到斡难河畔。”

  朱棣:“不行,没钱。”

  朱高炽:“扫荡犁庭!”

  朱棣:“没钱!”

  朱高炽:“爹您御驾亲征!”

  朱棣:“没钱!”

  朱高炽拍着桌子:“我想办法,爹,这仗您必须打,要为我大明打出百年和平来。”

  朱棣也是拍着桌子怒吼:“不打,没钱,朕要与民休息,轻徭薄役!”

  朱高煦和朱高燧把朱瞻基夹在中间,面面相觑。

  “老三,这场面,我看着怎么那么熟悉?”

  “二哥,这不就是上次我们和爹说要打仗,大哥说没钱的样子吗?”

  “乖乖,怎么爹和大哥都变了?”

  “发生什么事了?”

  朱瞻基插话道:“二叔,三叔,打也打够了,放开我吧。”

  “我最近新学了两招,我去试试。”

  朱高煦来不及思索,学了两招?和谁学的?学的啥?

  朱瞻基跑到桌子旁,突然一拍桌子,吓了朱棣和朱高炽一跳。

  大喝一声:“不管你们是谁!马上从我爷爷和我爹身体里面滚出来!”

  “信徒朱瞻基恭请太上老君、如来佛祖。”

  “妈咪妈咪哄,急急如律令!”

  嘭,嘭,嘭。

  “哎呦,哎呦。”

  “爷爷,爹,我错了啊,别打了。”

  朱高煦看着这场面都有些不忍心,果然是亲爷爷和亲爹啊,打的比我这个二叔狠多了!

  ————

  【山西老表确实强!】

  【朱棣大军的第一波冲击并没有冲垮他们的防线。】

  【但朱棣喜爱亲自探查地形的做法为他带来了回报,他发现了一条可以绕到西水寨背面的路。】

  【但这条路太难走了,以至于房昭大军都认为不可能有大军能从此路绕过来。】

  【也有可能此条路径房昭大军斥候并未探查到,当然这种可能几率有点小。】

  【一批挑选出来的燕军勇士历经万难绕到西水寨后方,但携带不了重型武器,无法大规模作战。】

  【朱棣也没想过就靠这一股奇兵去攻破西水寨,只让他们多多携带旗帜、铜锣、号角。】

  【兵法有云:攻心为上。】

  【漫山遍野插满了燕军旗帜,敲锣打鼓吹号角,摆出一副燕军已经截断紫荆关退路的阵势,吓的西水寨前的南军军心大乱。】

  【看,还说你朱棣不是韩信转世!】

  【这和韩信当年井陉之战不能说是十分相似,简直是一模一样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汉长安

  “淮阴侯,你觉得朱棣与你有几分相似?”刘邦没话找话的问道,也没指望韩信能回答。

  说到军事,韩信倒是技痒难耐。

  “朱棣给我当徒弟,勉强够格吧。”

  刘邦撇了撇嘴,你可真能说,还勉强够格。

  好吧,你是韩信,你说的都对。

  “那朕呢?”刘邦有些满怀期望的问道。

  韩信拱了拱手,算是行了礼。

  “呵呵,陛下若是想当我徒弟,等我七老八十,眼睛瞎了、脑子也不灵活的时候,倒是可以。”

  砰的一声,刘邦拍案而起,怒斥道。

  “当初你不是还说朕能将兵十万吗?”

  韩信连拱手装一下礼节都不想装了,随口回答道。

  “呵,您是皇帝,我不得给您留点面子?”

  “我还能直接说您是废物?”

  刘邦握紧手中酒杯,不停喘着粗气,半晌才压制住心中怒火,面带笑容望着韩信。

  “淮阴侯,此言有理!”

  看着韩信目瞪口呆的样子,刘邦心里极度满足。

  想惹怒朕逼朕杀你?朕偏不!

  朕还要让你去打匈奴,帮朕抢马。

  你气不气?

  哈哈!

  ————

  【燕军趁机反攻,南军前线士兵惊骇遂乱,四散奔走,并且攻到寨门口,守军看到前线战败,也是无心恋战,四散而逃,燕军逐之,斩首万余级,坠崖死者尤众。】

  【此战燕军获马千余匹。】

  【生擒都指挥华英、郑琦、王恭、指挥詹忠等。】

  【随后一路追杀逃命的南军,但不得不说南军的主将都很命大!】

  【房昭、韦谅逃走,燕军追杀千余人,追不上了才停下进攻。】

  【这次不是单骑走了,起码两骑。】

  【随后朱棣在涿州庆功,班师回北平。】

  ————

  大明建文三年

  朱棣在大营里吃着军粮远远望着西水寨,听着天幕言语,还在思索之前战术怕是不能用了,得想个新战术破敌。

  突然间仿佛看见寨门大开,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,好像确实是开了。

  还没来得及派人去探查,就见前线骑兵快马加鞭赶来。

  “殿下,寨里出来一个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的人。”

  “后面跟着两人,打着两面旗帜。”

  “一面是:誓死追随燕王。”

  “一面是:奉天靖难。”

  朱棣瞪大双眼,不敢相信,连让士兵再说一遍。

  朱棣口中的饭都来不及吞下,鞋子都来不及穿好,就往前线跑去。

  “哎呀呀,好啊,好啊。”说着还向房昭行礼。

  房昭跪倒在地,泪眼朦胧。“燕王乃太祖之子,奉天靖难大将军,怎可对我一罪臣行礼?”

  “你我当年皆曾与北元作战,今日只论同袍情义,不论名爵。”朱棣边说话边把房昭扶起来,将身上荆条为他卸下,又将自己外衣脱下披在他身上。

  房昭坚决不受,可朱棣将衣服披在他身上,紧紧按住。

  “都是武人,怎得学文人那般虚假客套?”

  拉着房昭就往帅帐走去。

  《明太宗实录》:燕王吐哺,天下归心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iexec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iexec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